情人节和七夕节的区别_情人节和七夕节有什么不同
情人节和七夕节的区别
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:直白和隐讳
西方的“情人节”坦率、热情、赤裸裸,有情人的节日,真真切切“Iloveyou”;反观中国的“七夕节”,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,七月初七,表示两情相悦,但很内涵,不露骨,又使用了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,因而难以被年青人理解,也难以被现在躁动的一代所亲睐。爱就是爱,情就是情。
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:物质与精神
“情人节”突出了“情人”二字,表现的是火热的情欲,自然的流露。在现代,“情人”二字不仅仅是指恋人、伴侣、夫妻,内容充实而广泛,直接而露骨,非常顺应被封建文化和“文革”压抑了很长时间的自然情感和欲望的流露和表达。反观中国的“七夕节”,反映的是别离后相聚和初开情窦人的相思、想念、相惜、相怜,内容无非是对诗作画、赠帕送丝、望天感叹、祭拜求神等,女孩儿乞求女红巧手,感应王母娘娘给自己发配个好“牛郎”。形式上完全封闭在院墙里面,笑也半遮面,闹也半掩嘴,如此这般纯属精神层面的活动,哪里能够火热的起来。
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:情物与信物
“情人节”注重赠送情物,每到“情人节”,玫瑰花、巧克力、蛋糕、衣物、贵重首饰等,成为情人们相互赠与的“情物”。注意,这里的“情物”是指有价之物,表明情是有价的。这无疑推动了市场经济了发展。于是乎,每到“情人节”来临,铺天盖地的广告,满街飘动的打折标语,把“情人节”炒的火红火热。反观中国的“七夕节”,则相对暗淡的多,传统的情人也赠送礼物,但那是一种表达情意的信物,不过是一丝一帕、一扇一画,讲究的自己亲手缝制、绣描、撰写、制作,如何能引进到商品经济中来,不能进入商品经济,又如何能让商人大把掏钱为节日卖单宣传和恭贺呢?
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:情欲与情爱
喜欢过“情人节”的,除去一些喜欢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确实相爱的年轻夫妻外,绝大多数不年轻不年老的人们,或多或少有着速食情欲的意念。“情人节”恰恰给了他们(她们)这么一个机会,创造了一个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、生成了一个这样好让异性感动、惊喜、欢快的场景,这也就成就了这个外来节日在中国的生根、开花、结果。反观中国的“七夕节”,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,守望、思念、借题表白情爱是主题,节日主调以真挚的、纯情的、唯精神上的爱情为主要宣泄点,因而难以直接燃起欲望的火花。并且,长久以来,传统的男人和女人,情欲是深藏不露、难于言表、曲折迂回的,因而“七夕节”始终没有为男女情欲创造一个适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机。这也是中国“情人节”的弱势所在。
西方情人节的由来
公元3世纪,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,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,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。一名叫瓦仑廷(Sanctus Valentinus)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。事情被告发后,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,然后被石头掷打,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。14世纪以后,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。现在,中文译为“情人节”的这个日子,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 Valentine's Day ,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。
七夕节的来历
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。历史上认为“七夕”源于古代人们对“自然”和“时间”的崇拜。
在三四千年以前,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,有关牛郎和织女的记载很早就有了。古代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牛郎和织女,认为东西南北方向都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,合称二十八宿,其中以北斗星最亮,可在夜晚辨别方向。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,又称魁首。后来,有了科举制度,中状元叫“大魁天下士”,读书人把七夕叫“魁星节”,又称“晒书节”。
“七”与“期”同音,月和日均是“七”,给人以时间感。古代中国人把日、月与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“七曜”。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,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“七七”为终局。以“七曜”计算现在的“星期”,在日语中还有保留。“七”又与“吉”谐音,“七七”又有双吉之意,是个吉利的日子。在台湾,七月被称为“喜中带吉”月。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“七十七”,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“喜寿”。